中国老龄产业发展趋势浅析
发布时间:2017-12-11 来源: 陕西省民政厅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唯一过亿的国家。按照联合国老龄化社会的标准: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8821万人,占总人口的7%,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6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3亿,占总人口的16.7%。具有“未富先老、未备先老、抚养比高”、老年人口规模大、老化速度快、老人整体健康程度差、地区差异明显、养老保障体系有待完善等特点,一方面凸显当前我国老龄事业面临着诸多压力与挑战,另一方面也预示着与老龄化相伴的“银色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商机有待挖掘。
顶层设计夯实行业制度基础
进入新时代,应对老龄化的国家顶层设计政策框架体系已初显雏形。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共有四处提到了老龄问题,并明确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2015年4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顺利实施,为应对老龄化问题奠定了法律基础。各级政府积极出台并落实老年人家庭赡养和扶养、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待、社会参与等配套政策,探索建立和完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老年人监护制度、养老机构分类管理制度等。
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 “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和文件,分阶段部署了今后老龄工作重点和工作任务,明确提出了要“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鼓励民间资本、外商投资进入养老健康领域”,到2020年建立健全“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中央及地方政府旨在培育老龄产业新经济增长点的产业政策也陆续出台。
由此可见,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应对老龄化工作总方针的指引下,以老年法为保障,以中长期规划为核心,以养老、医疗、长期照护政策为制度安排的顶层设计框架体系正在逐步成型。随着顶层制度设计框架体系渐趋完善,各部委对老龄产业的多头管理、老龄政策间缺乏衔接协调等问题也必将得到妥善解决,从而为老龄产业的蓬勃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市场需求释放产业发展机遇
人口老龄化并非就是社会老化。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开发老龄人口红利,用老龄化本身的力量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风险和挑战,将是未来银发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首先,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老龄人口众多,对生活、娱乐和医疗健康等行业的消费需求极大。尤其是在未来5-10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婴儿潮”的高净值人群逐渐步入老年,老龄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阶段”,富裕人群老化将是我国老龄产业的最大红利;其次,老龄产业是一个多元化的产业体系,产业辐射面广,产业链长,几乎涵盖了国民经济行业的所有类别,不同行业背景的社会资本进入老龄产业都能找到适合其投资与发展的空间;最后,老龄产业是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对其他产业能产生较大的带动效应,对GDP的拉动作用也会十分明显,是政府稳增长、调结构、扩内需、促就业的重要法宝。我国第四次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2014年中国老年人人均消费支出为14764元,消费总量已经突破3万亿元。据测算,2015年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元增至106万亿元,年均增长3万亿元左右,到2050年老龄产业的市场总量将占GDP的30%以上。
因此,除了老龄政策及制度的引导和鼓励之外,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以及资本需求缺口也吸引和刺激着多元社会资本不断进入老龄产业,开启银发经济的新时代。
产业集聚企业跨界战略布局
当前,老龄产业已成为各行业争相进入的热门领域,上市公司、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房地产公司、保险公司等都纷纷结合自身优势、整体战略以及资源能力进入老龄产业,呈现出星火燎原的跨界发展态势。
中国老龄产业的投资方向主要包括五大方面:一是老龄服务业,包括日常生活服务、医疗健康服务、康复护理、旅游休闲运动、临终关怀服务等;二是老龄房地产业,包括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相结合的社区共建型地产、老年商业服务与观光旅游养生等相结合的休闲型地产、与医疗机构或教育机构等设施相结合的养老地产等;三是老龄金融业,包括证券类、保险类、财产信托类金融产品等;四是老龄用品,包括日用品、营养保健品、文化用品、康复辅具、医药医疗用品等;五是老龄教育业,包括养老人才的学校学历教育和市场专业培训等。这五大类产业投资既有专一的定向投资,又有多个产业的交叉结合,但老龄产业通过产融互动、并购整合,从规模驱动到价值驱动,实现产业集聚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老龄问题事关所有人,在每个中国人的美好生活需求中,安享晚年是不可缺失的内容。在这个意义上,解决好老龄问题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